隨著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發布,發展氫能已被確定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
此外,氫能還將(jiang)在未來可(ke)再生能源的長周期儲能調峰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在政策熱度下,人才和資本正在向氫能產業流動。氫能成為熱門賽道,甚至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吸引越來越多巨頭重金入局。
這就意味著,誰先在氫能,尤其是綠氫應用領域取得先機,誰將在全球氫能發展及雙碳進程中取得發展優勢。
對于電解水制氫合成氨,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水木明拓總經理付小龍表示:“這兩年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成本在迅速下降。挑戰在于后端的工業系統必須能夠動態去適應風光變化。制氫及氫合成氨系統一定是穩定運行,不能出現安全問題。化工裝置本身能不能抗波動?這是重要問題。我們這個項目已經在跟全球頂級的企業合作去解決。”
因高碳排放量,化工于“十四五”期間,與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一并,被逐步納入的八個高耗能行業,即碳排放八大行業。因此,氫能在重工業體系的安全穩定應用,對全國乃至全球的綠色發展都至關重要。
近日,全(quan)球能源管理和(he)自(zi)動(dong)化(hua)領域的(de)數字化(hua)轉型(xing)專(zhuan)家(jia)施耐(nai)德(de)電(dian)(dian)氣與(yu)水(shui)木明(ming)(ming)拓(tuo)(tuo)(達茂)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xia)簡(jian)稱“水(shui)木明(ming)(ming)拓(tuo)(tuo)”)正式簽(qian)署(shu)合作(zuo)協議,施耐(nai)德(de)電(dian)(dian)氣將作(zuo)為業內(nei)首家(jia)實現(xian)電(dian)(dian)力和(he)流(liu)程聯(lian)動(dong)的(de)數字化(hua)解決方(fang)案提(ti)供商,與(yu)水(shui)木明(ming)(ming)拓(tuo)(tuo)攜手打造從(cong)綠(lv)電(dian)(dian)到綠(lv)氫再(zai)到綠(lv)氨(an)的(de)全(quan)流(liu)程優化(hua)業務——電(dian)(dian)氫氨(an)動(dong)態聯(lian)合仿(fang)真項目(mu),助力中國能源綠(lv)色轉型(xing)再(zai)提(ti)速(su)。施耐(nai)德(de)電(dian)(dian)氣高級(ji)副(fu)總(zong)裁(cai)、戰(zhan)略(lve)與(yu)業務發(fa)展中國區負責(ze)(ze)人(ren)、商業價(jia)值(zhi)研(yan)究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chang)(chang)熊(xiong)宜,北京清華工(gong)業開發(fa)研(yan)究院(yuan)(yuan)副(fu)院(yuan)(yuan)長(chang)(chang)、水(shui)木明(ming)(ming)拓(tuo)(tuo)總(zong)經理付小龍代(dai)表雙方(fang)于現(xian)場簽(qian)署(shu)協議,施耐(nai)德(de)電(dian)(dian)氣系統及服務業務全(quan)球執(zhi)行副(fu)總(zong)裁(cai)高飛(fei)克(Frederic Godemel),施耐(nai)德(de)電(dian)(dian)氣高級(ji)副(fu)總(zong)裁(cai)、中壓及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ze)(ze)人(ren)徐韶峰出席活動(dong)并見證簽(qian)約。 
施耐德電氣ETAP電氣系統數字孿生平臺及AVEVA工藝流程模擬軟件,能夠通過仿真去驗證系統能不能連接,并在確認能連接后,計算其變化速率。通過大量的仿真計算,能得出:第一,設備的變化邊界范圍;第二,設備的控制策略;第三,在當前風光條件下,計算控制策略、儲能容量,儲氫容量等。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模擬和仿真,能夠解決非常多的問題,而這也是本次合作的主要根源。
付小龍表示:“以新能源為中心的新型工業體系時代即將到來。新能源及其氫能載體在工業體系的深度應用,能夠很好地解決新能源高效利用和重工業體系脫碳的難題,但其發展也面臨著新能源給工業體系帶來的能源供給波動、負荷動態變化等全球性技術難題。目前,波動條件下的新能源電力與化工的聯合動態運行還是行業空白,在此背景下,水木明拓選擇與施耐德電氣合作打造電氫氨動態聯合仿真項目。”
他認為:“因為施耐德電氣有ETAP 電氣系統數字孿生平臺這樣的仿真軟件,AVEVA工藝流程模擬軟件能力,能夠首先通過仿真去驗證這套系統到底能不能連在一起?每個的變化速率是多少?通過進行大量的仿真計算,讓我們得出幾個結論:第一是我們設備的變化邊界到底是多大?第二是整個控制策略到底是多少?在現在風光條件下,到底用什么樣的控制策略,到底要加多大的儲能,加多大的儲氫才能夠解決。總之有非常多的問題要通過模擬和仿真來得到解決。”
“通(tong)過仿真(zhen)結果(guo)來(lai)進行測試,才能(neng)夠(gou)科學地去設計一個真(zhen)正面向(xiang)未來(lai)的系(xi)統(tong)。我們(men)相信施耐(nai)德電氣(qi)強大的電力和(he)流程聯(lian)動的數字(zi)化解(jie)決方案能(neng)力,能(neng)夠(gou)支持我們(men)突破(po)技術難關,從而共同(tong)為全球氣(qi)候問(wen)題探索可行方案。”付小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