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采購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
(發布日期:2007-8-4 2:03:57) 來源: |
![]() |
|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機械化、標準化和生產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產品生產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迅速縮小,現在絕大部分成本產生于原材料、零部件采購,售前、售中、售后和技術服務,營銷、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等,對于像德州德隆集團這樣的加工制造企業,成本主要產生于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環節。
由于專業化、標準化和全球化的發展,現在企業只需專注于其產品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而其它相關外圍產品和零配件都依托外購和供產鏈上其它企業的分工協作來完成,這樣使得成本更低,質量更好,供貨更可靠。以機床生產為例,過去我們企業以生產普通機床為主,成本主要產生于原材料和生產成本等,床體、三箱、主軸、三杠、百余種齒輪、刀架、尾座等都是自制,自制件有千余種,采購成本主要有鋼材、鑄造用輔料及電器元件等。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應用及高效功能部件在機床中的使用,機床結構和性能有了空前變化,現在 1 臺高檔數控機床,除了床體、箱體及幾套齒輪外,其余像數控系統、變頻電機、高精度軸承、直線導軌、滾珠絲杠、電動刀架等均是按標準從專業廠家采購。
現在看,通過直接增加銷售來創造更多利潤并非易事,產品價格和銷售量是呈反比例關系,在產品性能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提高產品價格,必定會影響銷售量,要提高銷售量,又必然需要降價等促銷手段來支持,所以現在單純通過直接銷售來增加利潤存在難度。而由于生產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一味“壓低工資,壓低內部管理和生產成本”可能會從人力資源、產品質量等角度犧牲企業整體競爭力。隨著采購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的增加,采購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采購環節能壓縮的成本空間巨大,特別是在網絡技術加入后。電子采購擴大了采購商選擇的范圍(供貨商和貨源的范圍),提供了全新的技術工具和手段,引入了市場和競爭機制,突破了信息的不對稱屏障,降低了采購和操作成本所產生的效果對采購方產生極大的刺激作用。
假設:我公司年銷售額 3 億元,利潤率為 5% ,采購率 50% ,若采用電子采購技術,較以往采購節約成本比例為 5% ,則節約采購成本 × 5%=7.5 (百萬),年利潤額 1500 萬,節約采購成本相當于企業純利潤的一半。也就是說,通過采用電子采購、先進制造、創新等核心環節,就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這要比傳統壓工資、壓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更有效果。所以說電子采購是繼直接銷售和降低內部生產成本之外的第三利潤源泉。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